儒家孝道重亲亲,而当前社会的一个严峻问题是很多父母跟年幼子女不能生活在一起。
禽鸟与哺乳动物虽然没有人那么高的智慧、情感,但它们也一定的感知力,对同类有一定的情感认同,这已经远远超出于其他物种之上。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一、生生大德:先秦儒家对生态系统的基本认识 作为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无机物等,它们相互间存在着稳定、持续的物质、能量交换,相互依存、共生。即便今天我们对宇宙由来的认识也仍处在猜想阶段,难以准确预测到它的未来。[5]张载:《张子全书》,台北: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人虽灵慧,但只是一体万殊之一殊,人应该深感欲求的放纵对人性完善的损害,在对自然资源的取用方面力求做到有理、有节。儒家在生态方面的很多礼制设想都出自对周代传统礼法制度的继承。
从赋形命性的角度看,万物与人是同根同源的。价值一词长期以来是一个依附于人类主体的概念,客体本身并不具有内在价值,它的价值取决于对主体的有用性(工具价值)。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
接着,他又以黄帝、尧、舜、鲧、禹、契、冥、商汤、后稷、周文王、周武王等十四个祭祀对象进一步加以证明,例如,烈山氏之子柱能殖百谷百蔬,共工氏之子后土能平水土,黄帝能明民共财,舜勤民事而野死,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 正因为这些古代圣王有功烈于民,所以分别享受到其后代禘、祖、郊、宗、报五种国之典祀,即可以享受国家级的祭祀。) ……但依儒家对于其所拥护之丧礼与祭礼之解释与理论,则儒家早已将古时之宗教,修正为诗。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也,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样,中国古代的祖先祭祀礼仪,便成为有人情味的行为规范。
冯友兰说:我们人的心,有情感及理智两方面。通过祭祖先,人的生命乃与列祖列宗的生命相通,而可憬悟一己生命之源远流长及其绵延无穷之意义。
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儒家伦理的中心就是孝,对于孝道的培植,当然是教化上的重点,为此,儒家使孝德与祭祖发生联系,且二者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与力量。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二、儒家三祭之礼的人文精神 儒家是由原始礼仪巫术活动的组织者领守者,即所谓巫、尹、史演化而来的,对礼乐的继承与发展是其思想形成的基础,并集中体现为三祭之礼。《礼记·郊特性》记载了据说是伊蜡氏为十二月蜡祭所作的祝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周以至春秋金文中,祭字的施动对象也是祖先神灵,后来才逐渐引申为一切祭祀活动的通称。儒家宗教性和人文理性的双重品格对于今天世界的宗教、种族冲突有重要的化解和平衡功能。
1987年在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文化的祭坛遗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
既云始诸饮食,致敬鬼神,则祭祀吉礼起于神农也。于是,颛顼派重与黎两人(或神)绝地天通,分天地之序,神属天,民属地,天地神人,罔有降格(《尚书·吕刑》),把人们自由地交通天地鬼神的权利剥夺了,神意通过人间特有的代言人传达给普遍部落成员。
在此,一方面表示人的诚敬之心,可以通过祭祀之礼而通向祖先的神灵世界。孔子这种孝道丧葬深入当时的民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华夏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祭祀的历史。又《孔子家语·辩物》云:有虞氏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祖颛顼而宗禹。此祭之精神,要在返本报本。这里重要的,是把传统礼制归结和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之上。
在远离住地专门营修独立的庙宇并围有许多附属建筑物,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祭祀场,这决非一个氏族甚至一个部落所能拥有的,而是一个更大的文化共同体崇拜共同祖先的圣地。则此中明有一求价值之实现与生发之超越的圆满与悠久之要求之呈现,乃视死者亡而若存,如来格生者,以敬终如始,而致悠久,使天地与人,交感相通。
动容周旋之现于外形者,文也。这一记载表明最初的祀祖,并不以血统为标准,乃是以功德为标准,到夏后氏以后,始由尚功德转成尚血统而行祭祀。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xiè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
(《论语·八佾》)这里对祭祀所持态度直指祭祀者的本心,强调的是对祭祀对象的尊崇以及自身的崇敬之心,至于被祭祀之鬼神是否存在倒是次要的。在儒家之三祭中,则要在全不依吾人对祖宗、圣贤、天地之有所需要而建立。通过祭天地,人的生命乃与宇宙生命相通,而可臻于‘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殷人有近乎狂热的宗教热情,不但事事要求神问卜,而且热衷于祭祀,相关的祭祀之礼也就很多。
齐即祭祀斋戒,可见孔子对于祭礼是非常慎重的。这是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有歌有舞,有乐器伴奏。
这种祭祀教化的功能显于社会,是为了各种人伦关系的和谐。在宗教性的儒家三祭之礼中体现出显著的人文精神,现梳理如下: (一)敬鬼神、承大祭的神道设教 《论语·泰伯》记孔子赞述大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梁漱溟赞同冯的观点并发挥说:礼乐使人处于诗与艺术之中,无所谓迷信不迷信。(四)祖有功,宗有德的人文意蕴 《孔子家语·辩物》引孔子云:礼祖有功而宗有德,故不毁其庙焉。
同时也具有容忍尊重、兼容并包的包容精神,因此,不仅不排斥宗教,反而可以涵盖宗教,可以与宗教相融通。诸侯宗庙之事,必自射牛、刿guì羊、击豕,夫人必自舂其盛。《礼记·祭统》更阐发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原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第1期,发表时有所删节,本文为全稿 进入 韩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儒家 人文精神 。
范氏这段话,说明祭祀不只是一套礼仪形式,而是致诚敬于鬼神以彻通死生之界限,使幽明不隔,古今同在。则是三祭中,明含有今人所说宗教之意义。
在巫术礼仪中,内外、主客、人神浑然一体,不可区辨。王国维对此曾有精辟的论释:礼之本质为情,形式为文,此本质与形式相合而为礼。
他将这五条原则归结为一点,即所有被祭祀的人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也就是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对历史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从考古材料看,在年代较早的一些考古遗址中,发现了礼仪性建筑的存在,如:红山文化的女神庙遗址。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lkm1r.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eimz3/8.html
上一篇
桑德斯:我一直追随戈洛夫金大战
有话要说...